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联华证券

英伟达到头了,美国AI也到头了

3881

2024-09-15 【 字体:

美国和中国博弈,企图在科技产业力压中国。美方从两个层面着眼,一是芯片封锁、制裁,包括高端芯片和设备。二是在人工智能(AI)领域保持领先优势。

此外,美国还寄希望于AI产业,把AI产业打造成另一个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优势产业,创造出另一波,能够带给美国20年新的经济增长动能,新的增长点,正如同2000年初期的网络企业,1980年代和90年代的个人计算机(PC)产业。

美国这两个企图能成功吗?

星期三美国股市盘后,全球AI芯片龙头公司英伟达(Nvidia)发布财报,不论是营收还是获利都非常好。然而,这次的财报并没有让英伟达股票在盘后大涨,反而是大幅下跌。

这个结果是近两年来第一次没有出现令投资人惊艳,也没有财报发布后的财报大涨。

再看看第二天英伟达的股价走势。结果一样,第二天仍然是下跌走势,尽管英伟达对未来的财报预测还是抱持乐观态度,股价仍然下跌。

英伟达的跌势,波及美国芯片股,再进而冲击美国科技股类股,这是一环扣一环的连带反应。

我们说,一叶知秋。现在这个时间点,恰好是秋天来临。到底美国科技产业会怎么走?两年来中美两国在AI产业上的拼斗,会以什么情况收场?

1 投资大环境改变

其实,英伟达这次的财报业绩不是不好,300亿美元的营收,同比增长122%,超过分析师的预期,利润166亿美元,同比增长168%,同样超过预期,哪里不好?都很好。

问题是,投资人对英伟达的预期改变了,虽然英伟达执行长黄仁勋对往后的营收和获利,仍然能做出乐观的预测,然而,已经不能满足投资人的期待。

刚刚说的这个理由,牵强,非常牵强,那是因为英伟达股价没有上涨,反而下跌的牵强解释。

真正的原因有下列2个。

一,美国投资人对整个资产市场的预期改变了。现今美国资产市场,不论是股市、楼市都在高峰,高处不胜寒,因而失去上涨动能。

过去,投资界对资产市场乐观,因此各类资产,各类股纷纷上涨。

股市要上涨,当然得找几个领头羊,AI产业是最好的话题,而英伟达又是AI产业的宠儿,是天之骄子,投资人当然纷纷吹捧英伟达的业绩表现,不断说英伟达的好话。

如此,英伟达股价自然上涨,也带动整个芯片产业和科技股。

现在投资预期改变,投资人对大环境忧心,在这种情况下,英伟达财报再怎么好,也涨不上去。

2 大环境出了什么问题?

问题就来了,投资人为什么对大环境忧心呢?

这个问题很简单,去问美国股神巴菲特,为什么巴菲这几个月狂卖股票,囤积现金?

因为我们说的人家不相信,反对者会说我们在唱衰美国,每一次我谈论美国经济的时候,总是有些人会留言,说我们唱衰美国,或是报忧不报喜。

美国投资界对大环境的忧心包括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太大,政府负债过高,财政部发债不顺利;

美联储想要降息又不敢降息,不愿意降息,想要再升息,又没有能力;现今股市也过高,股市上涨动能难以持续等。

这方面以前说过几回,我们不再重复。

大环境令人忧心,投资人自然不会一味地往前猛冲,英伟达的财报再好,投资人、华尔街也会找出一些理由。

事实上,英伟达财报出来之前,华尔街已经出现唱空AI产业的声音,英伟达当然首当其冲。

所以,一点都不要奇怪为什么这次英伟达的财报,没有激起投资人的激情。

二,今天我们就直说,美国寄希望于AI产业,太乐观了。AI产业很可能不如美国人的预期,能够带动美国的经济增长。

近来,一些美国投资银行、分析师,已经发出了质疑的声音。高盛、巴克莱以及红杉资本都发出警告,指出美国企业在AI领域的支出过高,但回报率过低。而且,周期太长,很多技术投入还看不到回报。

例如,微软、谷歌、Meta等公司投入大量资金,要创建AI基础设施,包括购买高端AI芯片、建设数据中心,以及投资电力供应等。

这些都是巨额的投资。当然,美国大企业大量投资于AI基础设施,获益最多的是英伟达,英伟达成为AI产业的宠儿。这些大企业在购买AI芯片的时候,绝大多数都是向英伟达采购。

问题是,这些企业在AI领域的投资,能不能获得有效的回报?

对于这个问题,黄仁勋的说法是,云服务商每投入1美元在英伟达芯片,可以在四年内赚取5美元。

黄仁勋回答有一点不着边际。首先,他是说云服务商,没有针对在AI领域的投资,也就是没有确切地回答。如果是云服务,美国大云服务供应商都有固定的客户,有既有的营收模式,要获得投资回报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在新兴的AI领域就不一定了。

其次,在四年内赚取5美元,这个说法不知从何而来,怎么算的?如果是既有模式的云服务,还会有其他成本,例如服务器与软件的投入、维护费用、人员支出等。

黄仁勋还说,投资AI基础设施是目前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基础设施项目,其中一个重要的背景是,计算机计算正在从“通用计算”转向“加速计算”。他的意思是说,IT业界的计算需求,正在从CPU(中央处理器),转向GPU(AI芯片),举凡广告、搜索引擎、机器人,还有社交媒体的推荐算法,都在应用AI芯片。

黄仁勋当然说得好听,问题就在于投资回报。想要获得这方面的答案, 不是听黄仁勋的说法,是要看那些投资于AI基础设施的企业。

现在来说说我们的看法。

3 AI是新一波经济增长动能?

我们将重点放在AI产业,是否能够为美国带来新一波的经济增长动能?

我们参考过去的案例,从历史经验中寻找答案。

二次大战后,美国曾经借由汽车产业带动经济的增长。在50和60年代这20年期间,每个美国家庭都要拥有一辆汽车代步,汽车工业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之一。

当然,那时候还有电视机,只不过电视机的产值不如汽车工业。至于房地产产业,这也是推动美国内需增长的产业之一,但由于房地产产业属于“恒久”的民生需求,不会因为科学技术的改变因而出现大幅度的变化,我们不考虑这一项。

虽然70年代美国经历石油危机,日本汽车产业也在这时候崛起,这两项因素冲击了美国的汽车产业,然而在70年代后期,美国家庭与社会环境出现变革,大量中产阶级从大城市往郊区迁移,因而刺激了两个需求。

一个是美国家庭需要第二辆汽车,一辆汽车不够。另一个是,郊区住房的需求。

当美国家庭从一辆汽车的需求走向第二辆汽车的时候,同时也刺激了郊区房子需要两个车库,需要更大的房子。

这对经济增长的推升有很大的助益,也因而在美国前总统里根主政时期的80年代,美国经济摆脱之前的通货膨胀和经济滞胀,重新走向繁荣。

而美国在此时期的经济扩张,让里根政府更有能力应对苏联的挑战,里根打击苏联最响亮的一个口号就是“经济”。上世纪著名的星球大战计划,就是在里根政府时期提出的,此项计划被认为是拖垮苏联财政的重要因素之一。

80年代还有一项重要技术变革,个人计算机PC产业崛起,把计算机的需求成功推向家庭和个人,更推动办公室自动化革命。将之称为办公室信息技术(IT)革命不为过。

之后,就是90年代的国际网络经济,这时期的经济被称为“新经济”。这一波新经济包括:

一,网络门户:这方面的知名企业有美国的雅虎,中国的新浪等门户网站。

二,搜索引擎:这方面有谷歌、微软的必应,中国的百度等。

三,社交网络:这方面有Facebook(Meta),马斯克的X,中国的微博,微信等。

四,电商:这方面有美国的亚马逊,中国的淘宝、京东、拼多多。

这一波网络风潮,在历经2000年的科技泡沫后,着实为美国开展出新的气象,除了中国外,全球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跟得上美国这一波的新经济。

欧洲和日本被美国远远抛在后面,大幅落后。也因此,美国的经济总量大幅超前这两个经济体。

总结一下美国二次大战后的经济发展轨迹,从家庭对汽车的普遍需求,扩及到美国家庭拥有两部汽车,然后是PC产业和IT产业并行,再到网络科技。

当然,还有伴随着网络科技的智能手机产业。美国经济再度兴盛,把日本和欧洲等对手抛在后面。

但是,中国在这时期连三跳。首先是中国的工业崛起,然后跨入网络科技与智能手机产业。中国全方面的崛起,让美国从1980年代以来的成功暗淡不少。

是以,美国才会千方百计地想要在AI产业再度谱写成功故事。

问题是,美国这次的设想有点虚,因为到目前为止,AI产业还没有为美国带来庞大的产值,带来新的经济增长动能。

美国现在投资于AI产业基础设施,有可能是大量投资之后,却无法带来预期的回报。

如果AI产业界无法获益,之前的大量投资等于是浪费了。这跟大量投资于房地产业是类似的道理,甚至更糟糕。因为就算在房地产过度投资,最终还有房子留下来,还有部分剩余价值。但如果是采购了大量芯片,这些芯片留下来却没有太大的用处,因为还会有新的芯片,还会有新的科技出现。

4 获利来源

之前有人将中国的AI产业和美国相比,认为美国的生成式AI用处不大,难以获利。不如中国把AI技术应用在产业界,帮助厂商提高生产力。

我对这个说稍微保留,因为美国的经济结构高度依赖消费,只要美国AI产业能够美国人民在AI服务上消费,纵然美国的制造业大不如前,但美国AI产业依然能够赚钱,就像之前的汽车工业、PC(IT)工业、网络新经济一样,会为美国经济带来新的动能。但,美国办得到吗?

这方面我们参考ChatGPT的营收。上个月,有研究机构分析ChatGPT的营收结构。这家著名公司的每年营收是34亿美元,主要收入来源是约1000万名的付费用户。

问题就在这里,ChatGPT的用户每月支付20美元的订阅费,这跟我们当初的设想一模一样,我们之前的推测是每个月19.95美元。

为什么我们如此大胆做这样的推测呢?原因就是从消费角度来看,每个月19.95美元是美国人民愿意支付的“消费价格”。当然,ChatGPT的用户不限于美国人民,有不少海外用户。

问题是,ChatGPT有没有办法让更多美国人掏腰包,每月付费19.95美元?比如说,有1亿的用户,甚至跟Meta等社交软件一样,有10亿级别的订阅户?

如果有10亿级别的订阅户,可以为ChatGPT带来3000亿美元的收入,这不就是新一波的产业吗?肯定可以为美国带来新一波的经济增长动能。

接下来的问题是,会不会有10亿、20亿的积极用户,向ChatGPT或其他AI公司订阅?

这些用户会利用AI服务写诗、写情书,或是写学生报告、工作报告?

或者说,每天出门前问一问AI,看看今天的日子好不好,适不适宜出门?

或是说,每次上街购物前,请问AI服务,要穿什么衣服,什么样式的鞋子,说什么话,邀请女朋友看什么电影等?

这些不是不可能。但是,我想会有很多人不愿意花这个钱。

就算广大消费群众愿意花这个钱,那也很可能需要客制化,也就是说,会视各国国情、文化而定,如此,就不可能是ChatGPT一家独揽生意。

如果是这种情形,竞争肯定很激烈。更何况,会出现一些免费的服务。

讲难听一点,如果有某一家企业,或某个机构,愿意花钱投资,然后免费提供给“消费大众”一些基本AI服务,这方面的AI产业就不会是蓝海,而是一片红海。

这方面我们不需要帮美国企业设想,他们得要自己寻求答案,寻求获益模式。

再换个角度看,34亿美元对ChatGPT来说够不够?

根本不够,因为AI产业是大量烧钱的产业,需要建构昂贵的基础设施,包括AI芯片、服务器等。AI产业的基础设施,比传统产业的建构费用还高。这方面只是固定成本。

在训练期间,还得耗费大量电力,这又是另一项固定成本。

然后在运作时期,仍然要耗费大量电力和维护费用,这时候就是变动成本了。

高昂的基础设施+昂贵的变动成本,想要完全抵消成本,然后获利,不是容易的事。

更何况,不少AI服务是取代现有的人工运营模式,一些人工运营不再需要,工人会失业,专业人员也会失业。

如此,非但无法产生新的产值,反而会伤害既有的产值。

毕竟,如果地球上每个人都利用AI来写情书,写工作报告,写学生报告,写信,人类还需要学习什么?又能够产生多少“净价值”。

无法创造出“净价值”,又怎会创造出新一波的经济增长,成为新一代的产业呢?

请继续收看风云天下杨风时评,我们下期再会。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中钢协:4月中旬重点统计钢铁企业钢材库存量环比上一旬增加67万吨

中钢协:4月中旬重点统计钢铁企业钢材库存量环比上一旬增加67万吨
  2025年4月中旬,重点统计钢铁企业钢材库存量1671万吨,环比上一旬增加6...

海贼王:动画制作组原创山治见闻色雷达 土星牛鬼形态正式登场_能力_伊姆_乐子和

海贼王:动画制作组原创山治见闻色雷达 土星牛鬼形态正式登场_能力_伊姆_乐子和
海贼王最新一话的动画,期待已久的作为五老星的土星,其也算是正式登场并展开了活跃,...

华润置地: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降1845% 拟每股派息1119元

华润置地: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降1845% 拟每股派息1119元
  中证智能财讯华润置地(01109)4月28日披露2024年度报告。报告期内,...

透视“影子”代理人背后的保险中介痼疾

透视“影子”代理人背后的保险中介痼疾
  透视“影子”代理人背后的保险中介痼疾    北京朝阳区某咖啡厅里,王潇(化名...

马云再度现身阿里园区;京东外卖百亿补贴即将全面上线;著名投资人段永平,突然宣布暂别雪球丨大公司动态

马云再度现身阿里园区;京东外卖百亿补贴即将全面上线;著名投资人段永平,突然宣布暂别雪球丨大公司动态
【今日推荐】马云再度现身阿里园区4月10日,马云现身阿里云谷园区,参与阿里云KO...

科创板自律委:部分投价报告不够审慎、网下认购存“协商报价”嫌疑

科创板自律委:部分投价报告不够审慎、网下认购存“协商报价”嫌疑
对于近期市场高度关注的科创板IPO询价、定价争议点,监管层发话了,倡导建议买卖双...

交银国际:安踏目标价由10428港元上调至1133港元,维持“买入”评级!年初至今销售表现符合公司预期

交银国际:安踏目标价由10428港元上调至1133港元,维持“买入”评级!年初至今销售表现符合公司预期
格隆汇3月24日|交银国际发表研究报告指,安踏去年业绩符合预期,持续提升派息率。...

四川遂宁:在主城区买房公积金贷款额度提高至100万元

四川遂宁:在主城区买房公积金贷款额度提高至100万元
(原标题:四川遂宁:在主城区买房公积金贷款额度提高至100万元)观点网讯:5月2...

见证历史!金价暴涨!超百亿资金涌入黄金ETF 黄金股净利润集体大增

见证历史!金价暴涨!超百亿资金涌入黄金ETF 黄金股净利润集体大增
  4月11日早盘,A股市场主要股指临近午间收盘集体翻红,沪指收涨0.12%,深...

官宣!“挺进深蓝”,洋河股份与中船文创达成中国船舶文化事业合作协议

官宣!“挺进深蓝”,洋河股份与中船文创达成中国船舶文化事业合作协议
“洋河蓝”与“深海蓝”,正式牵手!4月20日,洋河股份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