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配资网站首选

“赎回潮”冲击式微 银行理财规模稳步走出“ICU”

6458

2024-06-07 【 字体:

证券时报记者 谢忠翔 刘筱攸

1月16日,记者从业内独家获取的国有大行、股份行旗下共11家理财公司存续产品的规模数据(仅以子公司管理口径计)显示,截至2023年末,11家理财公司总体规模达16.82万亿元,与2022年末的水平已十分接近。整体来看,这些位于头部的理财公司去年普遍呈现出规模“回血”、“货架”分化、基准下行、新品频出等特征。

有研究机构近日测算,2024年头两周,银行理财存续规模继续增长约2800亿元。在去年初经历了“赎回潮”余波冲击之后,银行理财也稳步走出“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规模逐季“回血”,到去年底时已较3月末呈现了明显的企稳回升。

规模逐季“回血”

尽管“赎回潮”余波对银行理财市场造成了长久负面影响,但是在理财规模逐季稳健修复过程中,阴霾已经逐渐散去。近日,广发证券刘郁团队测算的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二周,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分别增长约1437亿、1381亿元。

实际上,到2023年底,银行理财规模相较于2022年末已基本恢复,仅受年末季节性因素影响而小幅下降。据中信证券明明团队研报测算,截至2023年末,银行理财同比下降仅约2.5%,规模大概是26.96万亿元。

这与记者获取的数据走势基本相符。1月16日,记者获取了六大国有行的理财公司,以及招银理财、兴银理财、信银理财、光大理财、浦银理财等共11家主要理财公司的最新规模数据。截至2023年12月末,这11家理财公司的存续规模合计16.82万亿元,较年初的17.05万亿元下降约1.4%。

就2023年全年而言,银行理财规模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波动特点。第一季度可称得上是近年来银行理财规模缩水最为明显的时期,记者依据彼时获取的数据测算,当季仅上述11家理财公司就减少了1.83万亿元的规模。不过,在大范围赎回过后,银行理财规模很快迎来了反弹,二季度上述11家理财公司的规模“回血”约4800亿元,三、四季度又分别增长5300亿元、5900亿元。

具体理财公司的层面,截至2023年末,信银理财、兴银理财的规模均较年初增长约1800亿元,交银理财、光大理财的规模增长也都在1400亿元左右,浦银理财的规模则较年初增长逾1100亿元。增速方面,交银理财、浦银理财均较年初增长超13%;信银理财、光大理财的增速也都在12%以上,兴银理财的增速则约9%。

相比于股份行理财公司的迅猛增势,国有行理财公司的恢复则显得相对缓慢。截至2023年末,除交银理财外,其余5家国有行理财公司的存续规模仍较年初存在约460亿~4000亿元的缺口,合计降幅仍有将近9000亿元。

理财公司规模的行业排名一直较受市场关注。2023年全年,招银理财、兴银理财牢牢占据“2万亿俱乐部”中的两席,稳居行业头部;信银理财和工银理财则分列第三、四位,规模均超1.6万亿元。

此外,在1.5万亿元附近,还分布着其它3家国有行理财公司,差距并不大。整体来看,上述11家理财公司中,有7家规模在1.5万亿元以上,中邮理财和浦银理财的存续理财规模目前还在1万亿元下方。

“货架”更新与分化

过去一年,在行业规模此消彼长的过程中,银行理财“货架”上的产品也在不断更新和变化。

首先,是收益稳健的现金管理类产品颇受市场青睐,成为理财市场规模修复的重要引擎。2023年以来,代表无风险收益品种的国债、银行定期存款等资产利率波动下行,商业银行也多次下调存款利率。在此背景下,平均收益率高出货币基金的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受到了投资者的追捧。某股份行的一位理财经理向记者表示,存款利率多次下调后,众多投资者都选择购买风险偏低的现金类管理产品和短期限的固收类产品,投向定期存款的客户已寥寥无几。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不同类型的理财公司,其“货架”在分化——国有行理财公司的现金管理类产品普遍出现规模缩水,股份行的理财公司反而增长迅猛。据记者掌握的上述11家理财公司数据,2023年六大国有行理财公司的该类产品规模合计下降约5500亿元,而招银理财、兴银理财、信银理财、光大理财、浦银理财等5家股份行理财公司则合计增长约4000亿元。

其次,是含权产品存续余额明显萎缩。过去一年,“理财主力”固收类产品的规模随着债市回暖、收益率回升而迅速修复。中信证券最新发布的研报数据显示,去年一季度经历了大范围的破净后,到12月末理财产品的破净率已在3%以下的低位运行。

而包含权益资产的混合类产品,由于业绩表现不佳,存续规模在2023年全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萎缩。据上述11家理财公司数据,2022年末混合类存续产品还有约8300亿元的规模,到了2023年底则降至约4700亿元,降幅超40%。实际上,从理财公司内部看,降幅30%甚至70%,算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业绩基准下行

2023年,新发行的封闭式产品数量和规模均呈现上升趋势。此外,新发行的产品还有运作时间短期化、业绩比较基准下行的趋向。

一是契合投资者“低波稳健”的偏好,封闭式产品发行的规模和数量持续增长。国信证券近期发布的研报指出,2023年以来,新发封闭式产品数量和募集规模均呈现上升趋势。2023年1~11月,封闭式产品平均每月新发产品数量为774款,平均每月初始募集资金规模为3256亿元,而开放式产品平均每月新发产品数量、初始募集资金规模分别为167款、184亿元。

二是短期限产品规模稳步上量。国信证券上述研报还显示,2023年,期限为1个月以内的产品增速最快,较年初增长56.52%;期限为3个月~6个月、6个月~1年的产品规模则分别下降15.58%、23.94%。

三是新发行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全年稳步下行。根据普益标准数据,2023年发行的理财产品,无论是封闭式还是开放式,业绩比较基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例如,2023年12月发行开放式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27%,而封闭式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则为3.39%,两者分别较2022年12月下降了65个基点、44个基点。

业绩基准形成下调趋势,也就意味着产品的业绩基准达标率不断上升。普益标准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各月到期的封闭式产品平均兑付收益率为3.57%,业绩基准达标率不断上升,从年初的49%上升到了11月的73%。

加大费率优惠

尽管“摆脱规模崇拜”、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已被各家理财公司屡次提及,但规模仍是当前衡量理财公司实力的首要指标。

临近春节,理财公司不会错过这一重点营销时段。目前,多家银行已掀起新一轮理财产品降费的热潮,推出了费率优惠活动,吸引新客并拉动存量客户增加投资。

去年12月以来,农银理财、招银理财、光大理财、平安理财、信银理财等多家理财公司积极营销,推出了与产品费率相关的优惠活动,以期增加客户黏性。被调降费率的品种涉及固定管理费、销售服务费、超额业绩报酬(浮动管理费)、托管费等,产品种类也覆盖了固收类、现金管理类、权益类等主要类型。

据记者粗略统计,目前已有一些理财产品的管理费率下调至0.01%、0.05%(此前已经低至0.15%)等;托管费则优惠至0.02%。虽然这些产品的费率优惠活动每次都有“临时调整”的提示,但是2023年理财产品费率持续下调已是不争的事实。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2025年5月5日全国主要批发市场黑木耳价格行情

2025年5月5日全国主要批发市场黑木耳价格行情
市场 最高价 最低价...

2025年5月5日全国主要批发市场鮰鱼价格行情

2025年5月5日全国主要批发市场鮰鱼价格行情
市场 最高价 最低价...

高配不到六千!150破界猛禽凌厉登场!_配置_外观_cc

高配不到六千!150破界猛禽凌厉登场!_配置_外观_cc
破界发声,惊喜不断!破界首款风冷150平踏破价上市,猛禽X1/X2震撼来袭。标准...

剑指AGI!阿里资本开支规划超预期 AIDC将迎新一波建设浪潮

剑指AGI!阿里资本开支规划超预期 AIDC将迎新一波建设浪潮
  昨夜阿里巴巴公布财报,资本开支大超预期。  财报显示,阿里巴巴在截至2024...

万亿特别国债释放稳增长信号

万亿特别国债释放稳增长信号
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0000亿元,增发的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

英国首相特蕾莎梅脱欧谈崩面临下台危机!12月12日各投行美元、欧元、英镑、日元最新交易策略汇总

英国首相特蕾莎梅脱欧谈崩面临下台危机!12月12日各投行美元、欧元、英镑、日元最新交易策略汇总
美元指数【外汇研究中心】近一个月美元指数围绕97整数关口窄幅波动,目前来到97....

“并购六条”后沪市新增582单并购 产业整合成为主导逻辑

“并购六条”后沪市新增582单并购 产业整合成为主导逻辑
  自“并购六条”发布以来,沪市并购重组市场活跃度持续攀升。证券时报记者获悉,截...

洗不净包赔 京东超市联合绿伞、立白打造化油为水、专渍专去两款创新清洁新品

洗不净包赔 京东超市联合绿伞、立白打造化油为水、专渍专去两款创新清洁新品
厨房厚重油污除不尽、衣物顽固污渍洗不掉……时下,家清市场的常规清洁产品,难以满足...

德邦股份2024年年报 快运业务增长强劲, 快递业务下滑显著

德邦股份2024年年报 快运业务增长强劲, 快递业务下滑显著
2025年5月5日,德邦股份发布了2024年年报。报告显示,公司2024年营业总...

生活不能缺了精神调料,一位山西语文老师的上海书展之旅

生活不能缺了精神调料,一位山西语文老师的上海书展之旅
“铿锵有力,不愧是专业的。”8月17日晚上,在上海书展举行的“昭陵两骏望长安——...